晶瑞电子:SiC行业孕育新机遇,聚焦核心竞争力构建

2025-02-28

回顾2024年,碳化硅和氮化镓行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并经历了重要的变化。展望2025年,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解读产业格局,探索未来的前进方向,行家说三代半与行家极光奖联合策划了《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行家瞭望2025》专题报道。

本期嘉宾是晶瑞电子总经理盛永江。接下来,我们将继续邀请更多领军企业参与《行家瞭望2025》,敬请期待。

SiC行业进入调整期

精细化竞争成关键

行家说三代半:据行家说Research预估,2024年SiC功率半导体市场同比增长14%左右,增速较去年有所下降,您如何看待SiC需求出现较大波动的背后原因?

盛永江:市场周期调整:2023年新能源汽车、储能光伏等下游市场增速阶段性放缓,直接影响SiC器件需求增长(特斯拉头部新能源车企碳化硅器件使用量减少,新能源车企整体碳化硅器件整体推广力度放缓);同时行业前期扩产导致短期产能过剩,库存消化压力增大;

成本博弈:车规碳化硅SiCMOSFET器件价格仍显著高于硅基IGBT产品,车企在价格战压力下可能暂缓高压平台车型推出,转向“硅基方案过渡”策略;新能源电池包成本的快速下降,导致碳化硅系统方案优势不明显,碳化硅基、硅基汇合方案同步使用。

技术替代风险:硅基IGBT技术优化(如沟槽栅、逆导技术)部分侵蚀了SiC在中低压领域的渗透空间。

行家说三代半:如果用3个关键词总结2024年SiC行业的发展状况,您会用哪几个词?

盛永江:我认为是以下三个:

调整期:需求增速换挡,行业从“狂热扩产”转向“精细化竞争”。

技术突围:8英寸衬底良率爬坡、沟槽型MOSFET量产、国产设备物料替代加速。

国产替代:国产衬底进一步大规模替代海外衬底,进入龙头企业的主流供应体系。

行家说三代半:尽管2024年SiC行业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期,但也不乏发展亮点。您认为行业在2024年取得了哪些新的进步?未来SiC行业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盛永江:2024年碳化硅行业存在以下发展亮点:

8英寸衬底突破:国内头部厂商实现批量出货,成本大幅下降。

车规级模块上量:多家企业通过车企认证,800V平台车型搭载率提升。

目前来看,碳化硅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为:

应用多元化:从新能源车主驱动到全车碳化硅方案再向充电桩、数据中心电源、工控领域、白色家电渗透。

技术迭代:超结SiC器件、混合封装(SiC+GaN)技术或成新焦点。

全球化2.0:区域供应链建设(如东南亚设厂)规避贸易壁垒。

应对地缘政治挑战

推进SiC国产化与全球化发展

行家说三代半:SiC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如何看待竞争格局变化?面临主要挑战和机会有哪些?

盛永江:我认为,碳化硅行业的格局变化有以下两点:

一是国内衬底企业在国内替代进口产品且加速了出海;预计2024年国产衬底已牢牢占据半壁江山;二是国外芯片厂加速和国内厂商的合作,开始China for China模式。

此外,碳化硅行业主要面临车规认证周期长、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压力三大挑战。与此同时,也会有三大机遇:

政策红利:中国“新基建”政策加码超充网络,拉动超高压SiC需求。

替代窗口:2025年后欧美车企全面转向800V平台,国内厂商有望凭借性价比抢占份额。

8英寸晶圆窗口:龙头芯片厂已开始逐步切换8寸晶圆,以追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降本空间,这为具有8寸衬底有产能和技术优势的企业提供了窗口期。

行家说三代半:最近,美国对中国SiC衬底发起了301调查,该事件会对国内衬底、外延、器件、模块造成怎样的影响?国内SiC厂商应如何应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盛永江:我认为,仅仅是开启了调查,且碳化硅产业链的中下游企业比较分散,短期内影响有限。美国衬底企业的竞争力在逐渐下降,不仅仅是地缘政治的因素,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产品规格和性价比。终端用户国内占据70%,美国不会轻易放弃中国市场。

国内SiC厂商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应对地缘政治的影响:

一是格外关注产品的性价比以及质量控制,把国产衬底做到绝对的优势地位;

二是通过海外建厂来规避政策的不确定性。

行家说三代半:如何看待8英寸SiC的发展?贵公司在这方面有怎样布局?

盛永江:目前,国内外芯片龙头企业在开始向8英寸切换,随着流片良率的提升,8寸的进一步降本空间广阔。

SuperSiC浙江晶瑞的产线是6&8英寸兼容的;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快速切换;加工线已引入自动化,对于控制品质一致性,工艺进一步优化提升;以及产品的追溯性提供了平台支持。

晶瑞电子—6-8英寸碳化硅晶体及晶圆片

行家说三代半:贵公司2025年将重点发力哪些市场或者哪些发展目标?

盛永江: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在车规级产品的验证,抓住细分工业应用市场机会,拓展海外市场。

此外,2024年SiC行业在调整期中孕育结构性机会,技术自主化与全球化布局将成为企业分化的关键。国内厂商需在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地缘风险规避三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其他人都在看:

新增3个GaN项目:国内全产业链布局加速

芯三代:聚焦6&8吋SiC外延工艺,国产替代助力产业升级

纳设智能:8吋SiC外延工艺革新,打造规模化降本新范式

行家说三代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