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说Display
让产业信息创造价值
关注公众号
划重点!上海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
GaN世界 | 2021-07-23

划重点!上海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

来源: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网

CASMITA NEWS

半导体产业网消息:记者从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获悉,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以下为小编摘自《规划》中关于半导体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等内容的重点:

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和任务,发挥上海优势,聚焦重点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布局,全力推动落实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方案”,通过产品结构转型、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推动汽车、装备、钢铁、石化等传统产业加快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推动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的数字经济加速发展,重点打造以三大产业为核心的“9+X”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体系。其中,“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信息通信、新材料、新兴数字产业等六大重点产业。“X”是指前瞻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重点布局光子芯片与器件、类脑智能等先导产业。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技术创新能力显着提升,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新支柱,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初步建成带动长三角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的技术策源地,引领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创新高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迈向新台阶。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经济发展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基本形成。

??——重大创新实现新突破。建成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海洋、新材料等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参与制定一批国际标准,涌现一批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成果。

??——结构优化呈现新水平。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一步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形成一批百亿销售、千亿市值的领军企业。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基本形成全域协同、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打造若干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若干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集成电路

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强化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布局,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十四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20%左右,力争在制造领域有两家企业营收稳定进入世界前列,在设计、装备材料领域培育一批上市企业。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先进制造工艺进一步提升,芯片设计能力国际领先,核心装备和关键材料国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1.集成电路设计。提升5G通信、桌面CPU、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核心芯片研发能力,加快核心IP开发,推进FPGA、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高端微控制单元(MCU)等关键器件研发。提升集成电路设计工具供给能力,培育全流程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平台,优化国产EDA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2.制造和封测。扩大集成电路成熟工艺产线产能,提高产品良率,提升先进工艺量产规模,继续加快先进工艺研发。提升特色工艺芯片研发和规模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先进封装测试产业规模。

3.装备和材料。加快研制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刻蚀机、清洗机、离子注入机、量测设备等高端产品。开展核心装备关键零部件研发。提升12英寸硅片、先进光刻胶研发和产业化能力。

人工智能

以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和释放应用场景双轮驱动,强化创新策源、突破底层技术,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十四五”期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15%左右,一批独角兽企业加速成长,一批龙头企业持续落地,全产业链布局基本成形。到2025年,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人工智能成为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重点发展:1.智能芯片。重点推动通用计算GPU研发与产业化;面向智能图像识别、智能驾驶等应用,研制深度学习云端定制系统级芯片(SoC)以及“芯片+软件平台+服务器”的云端智能服务器。

2.智能软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性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和控制软件;研发基于CPU/GPU异构体系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研发同时支持逻辑推理、概率统计、深度学习等范式的统一计算框架。

3.自动驾驶。突破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核心技术,重点开发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融合一体化传感系统;攻克半封闭场景的无人驾驶技术;搭建人、车、路协同数据系统。

4.智能机器人。研发基于自主决策视觉控制器的智能工业机器人;推动智能服务机器人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模态情感计算和语义识别技术,研制服务机器人分布式操作系统,推动类人教育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布局研发微尺度手术机器人、单孔内窥镜手术机器人、康复干预与辅助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等智能医疗机器人。

新能源汽车

到2025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比重进一步提升,推动重点汽车制造企业加速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转型,培育一批销售规模百亿级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

重点发展:1.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汽车。加快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和电池寿命,推动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向系统集成化、结构轻量化、控制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进入市场应用,突破膜电极、电堆、质子交换膜等系统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完善加氢站布局。

2.智能网联汽车。支持相关企业加强合作,联合开展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车载人工智能计算平台、车联网通信、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专业测试设备、线控执行系统(制动、转向)、高精度地图、传感器等技术及装备研发,探索特定场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运营及应用。

3.新型汽车服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共享出行、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展示交易等多种类型的服务。

高端装备制造

到2025年,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着力优化船舶产业产品结构,大力推动机器人、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高端机床等成套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

信息通信

到2025年,上海信息通信产业产值达到3500亿元左右。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下一代IP网络、全光通信设备等通信和网络产业发展,提升新型显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保持电子设备制造产业稳定发展。

??1.下一代IP网络。重点推动支持基于第六版互联网协议(IPv6+)规范的路由器、交换机、互联网关设备等产品的研制、产业化,推进运营商、政府、金融、互联网等规模应用。重点发展基于400G、智能无损的数据中心网络产品及下一代Wi-Fi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

??2.全光通信设备。重点发展全系列光通信系统设备(接入网传输、城域网传输、核心网传输)和网络信息安全服务,持续增强核心基础全光通信器件研发制造能力。

??3.新型显示。推动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产品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以金山新型显示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拓展和延伸产业链,加大新型显示材料企业布局。重点发展:蒸镀设备、光学膜、基板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电子化学品等新型显示关键装备、材料。加大在AMOLED微显示、量子点等新技术领域上的布局,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4.物联网。在工业控制、居家养老、精准农业、产品溯源、能源管理、智能园区、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启动千万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融合,推进存量设施信息化提升改造。在无线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物联网通信芯片、系统软件、信息安全等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整体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

??5.电子设备制造。积极支持智能终端代工企业在沪稳定发展,产业规模不低于“十三五”末水平。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加快利用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

新材料

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3200亿元左右,在3-4个关键领域进口替代及国产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细分领域隐形冠军。

重点发展:1.先进基础材料。巩固发展超高强韧汽车用钢、高性能海工钢、高等级硅钢等,培育发展耐高温、抗腐蚀、高强韧的镍基合金、特殊不锈钢、特种结构钢等,完善高端钢铁产业链配套能力。大力发展高性能聚烯烃、高端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功能性粘贴剂、可生物降解塑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和电子化学品、高端助剂等专用化学品,提高化工新材料整体自给率。

2.关键战略材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材料,推进大尺寸(12英寸)硅单晶抛光片、化学机械抛光材料、封装材料等的产业化应用,加快4英寸氮化镓晶圆片、6英寸碳化硅晶圆片、电子级多晶硅及激光晶体材料的研发及示范应用。航空航天及轻量化材料,推进高端高温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在航空、高铁、海工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推动航空玻璃、碳化硅陶瓷等的制备和产业化。生物医用材料,推进可降解聚乳酸材料、骨科植入材料、可降解生物镁合金、闪烁晶体材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面生物功能化及改性等关键技术突破。高端装备材料,突破百万千瓦级超高压变压器用高磁感极低损耗取向硅钢和高端无取向硅钢技术,推进高端涂层材料的产业化应用与推广。

3.前沿新材料。培育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3D打印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的原创核心技术。

新兴数字产业

到2025年,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新兴数字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左右,培育20家垂直细分领域数字经济龙头企业,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推动经济领域数字化转型。

以提升基础软件核心竞争力、行业软件支撑能力为发展重点,抢占技术制高点以及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面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嵌入式实时工业操作系统、安全仪表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组态监控等工业控制软件,提升智能仪表、工业机器人、测试工具等的智能水平。行业应用软件。

以推动新兴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为引领,培育和发展原创化、多元化、品牌化的数字内容产业体系。数字技术设备。重点突破数字特效、图像渲染、全息成像、裸眼3D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沉浸式体验设施、无人智能浏览、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加快发展内容制作、传输和使用的5G+4K/8K超高清制播设备。

重点突破工业边缘计算、工业知识图谱等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面向边缘层、平台层、应用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建立一批行业级工业机理模型和微服务组件库,建设一批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5G+AI+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

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也称未来产业,是指在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未来发展起引导作用,代表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结合自身科教资源与产业基础优势,谋划布局一批面向未来的先导产业。

??其中,光子芯片与器件方向,重点突破硅光子、光通讯器件、光子芯片等新一代光子器件的研发与应用,在光子器件模块化技术、基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的硅光子工艺、光通讯技术、光互连技术、芯片集成化技术、光电集成模块封装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重点攻关。力争实现新一代光子器件在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汽车自动驾驶、家用机器人、电信设备以及国防装备等领域产业链的颠覆性革新。

??关于第六代移动通信重点突破新一代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新一代天线与射频技术、太赫兹无线通信技术与系统、空天海地一体化通信技术、软件与开源网络关键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无线通信技术、动态频谱共享技术等第六代通信(6G)关键技术。深度参与国家6G技术专项,研究部署一批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参与6G标准化竞争,在芯片、测试设备、移动终端等领域保持先发优势。

扫码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最新产业活动
往期产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