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说Display
让产业信息创造价值
关注公众号
视知觉与照明设计——詹姆斯·特瑞尔(James Turrell)回顾展有感
胡国剑 | 2017-04-14
32901
阅读

当去年James Turrell将在中国举办首个大型回顾展的消息传到我耳边时,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憧憬着能在国内亲眼看到这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全球有多位用光来创作的艺术家,如Dan Flavin。但和他们相比,只有James Turrell才能激发我对于探索光与空间的浓重兴趣。

行家说

图 James Turrell, Guggenheim(https://www.guggenheim.org)

James Turrell的艺术与视知觉科学有着内在的关联,他认为他的作品是‘Seeing the act of seeing’(看到看的行为)和‘realizing the process of perception itself’(实现感知自身过程) 。Turrell试图用对光和空间的把控,来实现这个目标,对于光的探索和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抛弃了构成形式上的视觉刺激,而是对人的视知觉本质进行深度尝试和研究。视觉感受是由光引起的,实体形象只是结果,只有通过对光的操控而并非是图像,才能真正揭示视知觉的过程。视觉感知的过程主要是自发和潜意识形成,照明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光环境来影响视知觉环境。光环境转换为视网膜图像,成为视知觉过程的刺激源。刺激源提供信息使得知觉过程能够对物体和表面进行认知,这也就是知觉环境的视觉基础。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视知觉的基本概念。

光环境 由光线照亮的空间物理环境,由设计师构思并实现。

视网膜图像 眼睛的光学系统将倒转的图像投射在视网膜上,不同于照相机,眼睛具备“搜索”功能,中间凹区域的感测解析率最高,视网膜边缘的解析率逐渐下降。在走动时,人眼不断观察周围事物,注意它们的细节,主动探索信息。

视觉过程 视觉过程的目的就是不断提供给大脑视觉皮层有关外界的信息流。视网膜图像刺激视网膜内的感光器,将一系列电脉冲讯号通过神经通道传递至大脑。

视知觉过程 对周围环境的视知觉可以受到任何感官的影响,包括记忆因素。尽管视觉通常是接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但知觉仍可能受到其他感官的影响,如听觉、嗅觉和触觉等。

视知觉环境 是由大脑建立空间物理环境的模型,它起到两个作用,一是指向和动作指令,二是代表环境的心理建构。

行家说

图 有关博物馆视知觉的过程图解(《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博物馆展陈空间照明研究》,胡国剑)

我们未必会完全了解上述的视知觉理论,但这却不会影响我们体验艺术家的作品。Turrell使用他的实验心理学方法,揭示这些隐秘的过程,把我们带入到对光的意识之中。

行家说

图 James Turrell,Entrance to End Around, 2006)(http://www.portlandart.net/archives/2008/01/breathing_in_th.html)。

将光投射在黑暗的环境中,创造一种可变的空间深度。这种空间并非立即可见,却可以在视觉适应的过程中逐步被发觉。

我大约在10多年前开始接触James Turrell的作品,这次很有幸在龙美术馆布展期间参与顾问的工作,得以近距离接触大师作品的实施细节。基于个人视知觉理论研究和照明设计专业的敏感性,本人认为Turrell 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系列视觉实验室,甚至部分作品名字都直接对应视知觉理论中的专业术语。

在说Turrell之前,不得不提到另一位视知觉领域的著名学者Katz, D.(1911),他首创了“模式”概念, “外观模式”(modes of appearance)是理解视知觉理论体系的基础,“外观模式”是指一个特定物体所被感知到的属性取决于它所被感知的模式,我国著名学者杨公侠先生曾指出,它是一种分析人们感知物体方式的方法,与物体本身关系不大。这个概念提供了观察被照物体的理论框架,用于分析知觉线索,研究照明在影响光照空间外观时所起到的作用。Katz对影响色彩外观知觉的刺激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对表面色(surface color),胶片色(film color)和体积色(volume color)做出了区分。

表面色(surface color) 当我们看到砖墙这之类的实体物质,我们所见的红色,即为砖的表面颜色,这称之为“表面色”。

行家说

胶片色(film color) 指的是如同红色夕阳笼罩下的景物,所有的物体呈现的橙红色,或者是清晨下的远山,无论是否长满树木还是岩石遍野,仍能泛出统一的靛蓝色调。

行家说

体积色(volume color) 我们在喝茶、咖啡或者饮料时会看到“体积色”这类外观模式,这类颜色会随着体积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比如在茶匙中的茶色会淡于杯中的色彩。

行家说

从外观模式来看,整个艺术史技术都局限于表面色,Turrell很早就注意到这几类外观模式的差异性,并非常成功的将胶片色、体积色引入到他的实验中去。

Aperture(孔隙)

行家说

图 James Turrell, Atlan, Light Aperture,光之孔隙(http://jamesturrell.com)

进入“孔隙”作品的第一个隔间——观察空间,首先看到一个彩绘的矩形,悬挂在前墙上。在接近之后,会意识到一些不同寻常的事物。天空般的透明度似乎在增强,然后看到了方形的窗口,最初似乎是挂在墙上的二维图像,转变为有光填充的“感知空间”——第二个隔间。当外观模式处于“表面色”时,人的视觉会处于色彩恒常状态,即使光照的色温、亮度发生变化,仍能看清认知原始的“表面色”。

行家说

图 James Turrell, Atlan, Light Aperture, 剖面图 (http://www.c4gallery.com/artist/database/james-turrell/constrction-details/turrell-light-apertures.html)

举个例子,位于窗口的乒乓球,尽管因为光线有明暗不同亮度,但仍能将其认知为白色的球,这就是所谓的恒常性。但当你用任何一个卷起的小筒观察球的任何一个点的时候,物体亮度色彩的恒常性会消失,这被称之为“孔隙”模式,而这也正是Turrell在作品中尝试的模式状态,并将孔隙尺寸扩展到墙面的开孔。

行家说

Evans, R.(1948)和Judd, D.(1961)等心理学家也不断发展和研究“外观模式”及“孔隙”理论,Turrell则成功的在以‘Roden Crater’(“罗登火山口”)为代表的作品中采用“孔隙”,用窗口将天空限定在一个开口框内,空间深度的线索被消除,开口框的深度线索仍然保留,颜色完全通过穿透空间的光来产生,此时“外观模式”处于胶片色。如果连开口框都被取消,“外观模式”会因为缺少开口框的深度,转化成模糊而均匀的光色填充在整个空间内,即为“体积色”。这种“模式”就像身处在某种程度的浓雾之中,Turrell“全域装置”正是其中的代表。

Ganzfled(全域装置)

行家说

图 全域装置,James Turrell(http://jamesturrell.com)

“全域装置”中大量的间接光涌入既定的空间,空间的边角全部由设计精巧而舒缓的弧面来过渡,柔和的光影消除所有眼睛能够用来参考的线、角、面,知觉所能理解的三维透视、空间深度、亮暗对比似乎统统不起作用,三维知觉的消失瞬间带来不真实和迷幻感,所有的动作变得小心翼翼,每跨出一步需要睁大眼睛,寻找可能的参照系,整个过程变得异常缓慢。当大脑逐步适应这种参照系丢失的状态,又开始沉迷或享受无边际的视觉体验,视觉的敏感度达到一种临界点,微弱的色彩、亮暗的变化都能刺激你的视觉,细微的变化都能触发大脑强烈的反应,可以长时间的联想到太空飞翔、雪地行走、水中漂浮……一切存在于记忆或者梦境之中的奇妙感受,而这也正是艺术家想达到的慢艺术运动的目标吧。这件作品成功的运用光来消减空间感,或者说是三维空间上的知觉平面化,是对‘Ganzfeld’(“甘兹菲尔德”)理论的完美应用。德国心理学家Wolfgang, M.(沃尔夫冈·梅茨格)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这种现象,在一个完美均匀亮度的视野中,所有的线索诸如形式、表面、阴影和距离全部消失之后,只有像雾一般模糊的光线,深度不确定,充满整个视域,这也是前文中提到的“体积色”这一外观模式。

CORNER SHALLOW SPACES, 墙角浅空间

行家说

图CORNER SHALLOW SPACES, 墙角浅空间

视网膜在获得外界信息输入后,视知觉提供给观察者一个相对应于真实世界的解释,这是视知觉重要的功能之一。不同于照相机的纯光学记录,视知觉获取特定的视网膜信息后,可能存在多个对于真实世界的经验解释,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存在模糊性歧义,而知觉的本质就是存在于解决歧义的过程中。在这系列作品中Turrell利用投影仪将光束精确限定在一个区域里。通常来说,大脑可能会将这片照亮的区域认作为是墙的一部分,或者可能是墙上的开口,光来自墙后开口的空间内。但由于这个作品中黑暗的空间与高亮的投光区域形成过于强烈的亮度反差,光照区域成为视域中的眩光。这种眩光的后果会造成视知觉判断上的不确定性,当观察者在适应一个暗黑空间时,突然出现高亮的对比区域,在眼球还未能完全适应这个亮度时,眼睛无法观察到高亮区细节,但是视觉常性却自然的将这个形体与生活经验相关联,告诉大脑这是一个正方体,因此大脑会产生一个漂浮在空中的正方体的幻觉。强烈的投影反射光将图形周边点亮,这种间接光的分布又进一步强化了悬浮形体空间上的体量感。与其说是艺术家欺骗了眼睛,不如说是大脑欺骗了你。

Wedge Work(楔形空间)

行家说

图 楔形空间,James Turrell(http://jamesturrell.com)

“楔形空间”作品是将光线投到空间内,完全取消了形状和深度的线索,利用狭窄缝投影轮廓。在作品的边缘,又采用灯带和亚克力的自发光轮廓对视看的空间进行限定,仿佛形成一张半透明的幕布,随着视看距离的调整,观众才能感受到似乎是平面构成的图形其实是由一个深邃的空间形成的。这是一种剥夺了自然感知并对其进行重组的现象。多种视觉现象穿插在体验过程中,暗适应、夜近视、空视野近视、形式和距离的线索丢失(艺术家称之为“形式的中和”)。视觉系统处于不稳定的暗适应水平中,人和人的生理、记忆造成了不同的体验,从迷幻到超现实,纯洁、尖锐、不适、闪烁或者是空间深度感的延伸。知觉的刺激源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很大差异,但每个人的知觉却在大脑处理后,认知的完成结果形成巨大的差异化。

后记

我经常和同行或者学员开玩笑说,如果没有看过James Turrell的展览,就称不上是真正的照明设计师,因为你不知道光的运用与设计可以达到如此极限。尤其是设计师,和普通观众比起来,我们并不希望以一种不可知论的态度来对待这些艺术作品,更不想看到类似Drake这种拙劣的仿制品大量跟风出现在国内的项目中。所以也想抛砖引玉,提供一些设计启思与读者共飨。

光的情绪与认知驱动功能

光是复杂的日常生活中认知、情绪和行为的驱动元素,对于光的设计和研究,实际上是对个人心理影响的研究,也是对于视知觉的整体探索。通过光源、色彩、布光的刺激类型和范围,光可以刺激诱导特定的情绪和行为:这种刺激的方法可以激发、移动、打动、沟通、治愈和保持健康,创造出家居、商店、办公室或者博物馆的特有气氛和感觉。照明设计师的策略布局和照明调整影响到感知者的心情,在神圣的环境创造出平和安宁的感觉,在表演舞台上创造出神秘和紧张的气氛。照明设计师,不应仅仅专注于与项目相关的功能或美学价值,也应当了解光对于特定认知和情绪相应的引导作用。从Turrell的几件作品可以看到,光不仅可以形成Ambient luminescence(环境照明),Focal glow(聚焦发光)和Play of brilliants(戏剧性的表演)的效果,而且在深层感知层面,可以创造或者消减三维物体/空间,强烈的影响情绪和知觉判断。

弱光环境下的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最开始也是最基础的一步就是对气氛的总体把控,也是专业术语Ambient luminescence(环境照明)对它的描述。设计师是想要高级酒店温馨柔和的环境还是要办公室明亮高效的空间,环境照明的设计决定了设计师对于空间的理解和定位,优秀有经验的设计师能够很好的把控环境的光照等级。经常会碰到一些案子尤其是一些精致的小项目,比如售楼处、餐厅、别墅等,业主总觉得灯光不到位,往往就是因为做的过亮,把控上的失度。照明设计最怕亮度失控,做的过于亮之后,三维物体的明暗对比、材料质感上的光影细腻变化就变得难以呈现,更不用提深度知觉上的体验。当我们看到James Turrell的作品,可以近距离的去体验观察下节点、空间尺度和照明等级的细节、参数。各类精心控制的视觉过渡区,甚至在部分重要作品不惜运用全黑的通道,让视觉完全适应黑暗,增强暗空间下的视觉敏感度。视觉适应从亮到暗往往至少需要几分钟,Turrell精心设计的通道长度正是满足了从视觉生理到心理上过渡。弱光环境下的光照效果,能够提供如此丰富而细腻的视觉感受,其中的细节把控非常值得细细回味。

光之渐变、材料属性与视觉质量

照明设计的核心部分就是对光的设计,除了亮暗冷暖之外,就是对于光的分布设计。优秀的灯具对于光的控制精确良好,尤其在光斑的边缘或者是光斑内部的亮暗过渡自然柔和,而往往糟糕的配光就是出现各种不舒适的明暗交界线和二次光斑。因此往往对于设计师来说,选择良好的照明器材,控制舒适的明暗渐变是照明设计的一种基本素养,也是创造良好光环境质量的前提。James Turrell在其作品中呈现惊人的灯光控制力也正是基于这几点:

一是优秀的灯具品质,精确的光谱和控制系统。为了能够实现沉浸感和视觉剥夺效果,需要营造出视觉观感的纯粹性。这纯粹性其中包含了光色的一致性,光输出的稳定性,透镜的混光匀和度、光色控制变化的细腻度等。这其中对灯具的品质可谓十分严苛。并且,Turrel 还专门为这些装置定制了光谱和控制系统,以及有别于普通建筑照明使用的芯片组合(详见http://www.lightmoves.com.au/?portfolio=mona-amarna-by-james-turrell)。;

二是高反射的空间表面和空间转折面的节点深化设计,基本以漫反射高反射材料为主,结合各类消除明暗交界线的节点设计,以获得极为自然的光影过渡;

三是施工的极致保障。以本次中国龙美术馆的展览为例,艺术家一开始在中国办展览时心存疑虑,但馆方的管理团队近乎“变态”的苛刻要求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最终实现了艺术家的要求。对于甲方和设计师来说,当施工、设计和技术运用达到极致,项目就化身为艺术品,这需要各个环节上的通力合作,而光为项目带来的品质感和价值感可以远超出你的想象。

参考文献及图片出处

· http://jamesturrell.com

· JWD, Light Aperture Project Details, http://www.c4gallery.com/artist/database/james-turrell/constrction-details/turrell-light-apertures.html

· Interaction of Color, Josef Albers,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wN9o0OULXjIC&pg=PA45&lpg=PA45&dq=surface+color+film+color+volume+color+difference&source=bl&ots=KZo5ppo964&sig=nx8S8vZ2sSnqMuXip63Eb6I7rW0&hl=en&sa=X&ved=0ahUKEwiRquWunPHSAhWka5oKHfd5AigQ6AEIGDAA#v=onepage&q=surface%20color%20film%20color%20volume%20color%20difference&f=false

· Shinsuke Shimojo, Turrell and Visual Science: Perception as Unconscious Thought, · http://neuro.caltech.edu/page/media/turrell/

· Rosella Tomassoni, Giuseppe Galetta, Eugenia Treglia, Psychology of Light: How Light Influences the Health and Psyche, http://dx.doi.org/10.4236/psych.2015.610119

· Light Aperture Project Details, http://www.c4gallery.com/artist/database/james-turrell/constrction-details/turrell-· · light-apertures.html

· https://www.guggenheim.org

· http://www.portlandart.net/archives/2008/01/breathing_in_th.html

《基于视知觉理论的博物馆展陈空间照明研究》,胡国剑

· http://www.lightmoves.com.au/?portfolio=mona-amarna-by-james-turrell

所有图片信息均采自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告知发行方。

*注:本文版权归作者胡国剑所有。任何转载形式请联系作者xwyu@kgmlighting.cn

· End ·

感谢支持原创的卓耐普对专栏基金的赞助

今日热榜